何處落地-落地之處創作論述

文|齊簡

2014年個展《表面證物:公園》,在公、私領域之間,探問生活中「平面/表面」的存有狀態;2015年個展《穿越後花園》,提議一種另類現代主義盡頭:物件與景緻的繪畫辯證;2017年個展《世界水族館》,以水族館為題,討論作品與展場之間,互為主體的感知邊際;2018年《實況-那裡,然後/然後,那裡》,在畫廊空間中實作、展呈與「被評論」,探討創作產出機制翻轉與踰越的可能。這次個展以「落地之處」為名,我試圖去輪廓上述從2014到2018年之間,一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。

這次個展的展場主要是由兩個空間組成,入口處的空間較小,而往內走較大的空間,因為有一整面大玻璃窗,反而讓人有對外開放的感覺。除了「內」、「外」有別,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,在進入第二個空間時,迎面看見一個「非」展覽的圖書區域,和禁止進入的儲藏室,這樣不同屬性區域彼此相鄰,觸發我對領域邊界的觀看想像。

領域是政治地理學的概念,一般認為領域的涵意是不證自明,或說不成問題(unproblematic)。動物天生會用各種方式,例如將體味遺留在活動範圍之中;孩童會想像一個秘密基地,將紙箱、物件…圈圍出一個遊戲場域。我在入口處的牆面上,將兒子小時候玩的積木,推疊成一面方牆,在旁邊豎起一支旗子,傳達一種邊界築牆被看作「地盤」(territory)的基本條件。其中除了表現我們內在的遊戲衝動,也傳達繪畫、雕塑、建築等學科視角下,領域概念(discipline)演化及其內涵的動態擴展。

曾經在2018年的個展中,我在展場安排一位裸身女模,請她在畫廊中進行偶發創作。其中一張攝影記錄,我在這次個展中將其畫成一件油畫〈大魚缸:支搭帳篷〉,畫作中背景被調整成與展牆同色,加上一條金魚,表現出一個魚缸的意像,魚缸內、外世界的觀看介面,與地下金箔石塊,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(territoriality),而歷史產物與當下現實在其中彼此交織,相互堆疊。

當然領域內涵遠遠超出「有界空間」的理解角度(regulated-bounded),領域因空間要素和控制方式的差異而包含了多個維度,它不僅只是實體空間的描述,更是對權力關係的體現。一條劃分展場區域的〈黃線〉,前後延伸連結著〈大地主〉的資本遊戲,它標定著界線與域外;而牆上的畫作「地—圖」(地土)/「地」與「塗」隱隱約約呈顯花布上飛機的鳥瞰視野。空間與邊界是各種社會過程與權力關係的產物,在這裡—空間不是客觀實體,而是為了理解權屬與控制關係而建構的概念。然而,一切真正的權柄(power)總歸那〈背景背後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