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世/柏拉圖/彼得潘 :齊簡「世紀劇場」的三位一體

DSC_0011

文 / 劉耀中

創世紀1:3記載:神說要有光:就有光(Let there be light: and there was light)。

神說了算,而祂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光!也罷,不然何來黑暗之有呢?換句話說,光線就是影子,你可以想像「照射」這個動作它象徵了相互對立的兩面,而身為觀察者的我們彷彿總是站在這之中追尋著光線的來源與終點。更進一步來說,神說有光的同時,不僅創造了影子,也創造了語言與物件;讓「ㄍㄨㄤ,光」這樣的語言來指涉「光」本身,透過被照射的所有一切,讓對照從虛無中誕生。

柏拉圖的洞穴寓言(Allegory of the Cave)中脫逃的人回到洞穴裡告訴其他人:真相就在外部(The Truth Is Out There)[1]。在此,牆上的黑影對柏拉圖而言僅僅是真實的投射,這樣的因果關係讓黑影成為一種虛幻的附屬品,服從於實存的本體。但若真如此,詹姆斯‧馬修‧貝瑞筆下的彼得潘(Peter Pan: The Boy Who Wouldn’t Grow Up)也不會被關下的窗戶夾斷自己的影子,而後再費盡力氣的追回。可見彼得潘的影子顯然的與本尊有著同樣的扎實感,共享相同的輪廓但卻又能夠自由行動的相互存在。

「光」在齊簡的創作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,透過光線的穿透提示出表層與內在的差異,或者帶點將照明作為觀看引導與文明/秩序的象徵。而我們在通過了神的光、柏拉圖的洞穴,以及彼得潘的影之後,再來看齊簡的「世紀劇場」,便會發現光線從元素轉變成為了事件,一場發生在畫布中的狀態,一個物件、影子同時存在於同一平面上,偶爾伴隨著光源現身(燈泡),令人聯想到觀念藝術家科舒斯(Joseph Kosuth)那著名的「一與三張椅子」作品。但與科舒斯不同之處在於「世紀劇場」除去了材質間的差異,以拼貼的手法讓影像更貼近語言符號的樣貌。閱讀這樣的畫面,我們看到的光源並不是照射在手偶上,而影子也並非因此而生,這樣的構成方式切斷了原本既定印象中光影的邏輯,於是成為了共享相同輪廓的相異存在。而如此的狀態更能夠追溯到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中,例如畫面的構成方式近似於恩斯特「以帽子造人」等作品的,從馬格利特「歐幾里德的散步」作品來切入則更加貼近,同時帶有作品「這不是支煙斗」中對影像與語言的拆解。

齊簡的「世紀劇場」如其命題,光、影、語言同時蹦發,將開始、結局凝縮在畫面當下的瞬間之中,除去了因果,讓觀看的同時回到創世之初的啟始,提供了我們建構新世界的一種可能。


[1] 美國科幻影集「X檔案」(THE X-FILES)經典台詞。